在《细说岳飞传之一:身为农家子,他的武功是怎么练出来的》一文中提到,岳飞的家庭虽然拥有几百亩土地,但在宋代的社会阶层中,这也只是属于中下等的三等户。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,年景好时或许能够偶尔吃上一点肉,而一旦遇到灾荒年景,家中便会面临卖田卖血的困境,生活状况变得尤为艰难。岳飞的家境从小便充满了艰辛,而他最终能在这种贫困的环境中练就非凡的武功,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。
岳飞14岁那年,相州发生了严重的涝灾,夏季过量的雨水导致田地收成极为惨淡,岳家的日子变得更加艰难。加之岳飞有一个年纪渐长的弟弟岳翻,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,家里的负担更是加重了。家庭的困境让岳飞深感自己不能再继续留在家中,因此他在16岁那年,在家人的安排下结了婚,这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很常见的,尤其是对于普通家庭的年轻人。岳飞的妻子是刘氏,结婚后第二年,她为岳飞生下了儿子岳云。留下一子之后,岳飞便像许多当时的农村年轻人一样,在17、18岁时离开家门,前往外地谋生。
岳飞打工的地点不远,便是在相州州治安阳。由于当地的豪门家庭庞大且势力深厚,岳飞成了当地韩家的一名佃农。韩家不仅在相州有着显赫的地位,更是出过历任三朝宰相的名臣——韩琦。为了显示对韩家的优待,朝廷曾多次打破惯例,允许韩家成员担任相州的州官,甚至相州的州官往往是韩家的人。到了岳飞那时,韩家在相州的势力已经延续了七代,家族财富丰厚,田产广阔。
展开剩余68%岳飞作为佃农的地位,按当时的社会伦理,可以说是属于韩家“奴仆”的范畴。佃农的工作条件极为严苛,通常需要从豪门借田地与耕牛,收成的六成以上都要交给地主,剩余部分才算是自己的收入。而且,如果地主有额外的要求,比如让佃农做些份外的活,佃农几乎无法拒绝。
有一天,岳飞到韩家庄墅借粮时,意外遭遇了数百名盗匪围攻。此时,岳飞展现出超凡的武艺,他迅速攀上墙垣,并一箭射杀了匪首,箭矢精准命中敌人的咽喉,匪众瞬间溃散。然而,尽管岳飞立下赫赫战功,韩家并未因此对他表示感激。甚至在岳飞成为一名名将后,韩家还不时传出“岳飞曾是我家的家奴”之类的言论。可以看出,岳飞的民间发展并不顺利,尽管他有过显赫的功绩,但身世的污点和阶层的壁垒始终让他难以晋升。时局的变动使得穿上军装,成为岳飞唯一能够改变命运的选择。
当时的宋朝正经历着“收复燕云计划”的彻底失败。自1117年起,宋朝便开始了对失地的燕云的恢复计划,这一计划在岳飞14岁那年正式开始。宋朝与金国签订了“海上之盟”,双方约定共同分割辽国的领土。这个协议虽然冷酷无情,但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却是各国普遍采取的现实政策。
宋徽宗时期,宋朝曾试图通过军事手段收复燕云,但最终却因军事准备不足和高层决策失误,导致了这场北伐的失败。虽然宋徽宗曾做过一些初步的军事准备,例如咨询沿边将领的意见、联系辽地的汉人大族获取情报等,但在最关键的军事准备上却显得力不从心。更为致命的是,北伐所需的主力军——河北军,长期存在人员不足和兵力短缺的问题。曾有记载指出,河北禁军原本曾有30万的兵力,但在宋徽宗时期,由于军费紧张,许多军队的兵员缺额未得到补充,甚至连河北最大的定州的驻军也仅剩下六千多名。
宋徽宗对北伐的热情虽高,但由于对辽国的畏惧,始终未能下定决心进行大规模军事重整。至于当时的北伐指挥官童贯,他的决策也并不果断。虽然宋徽宗给予了“御笔三策”来指示作战方向,但这些策略无一例外显示出对辽军的畏惧,甚至有指令要求“不要擅自杀辽人”。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使得宋军在北伐中彻底失去了胜算。
因此,尽管北宋有着许多强大的将领和雄厚的国力,但由于政治上的迟疑、军事准备的不足以及后勤保障的缺失,宋朝的北伐注定失败。对于宋朝而言,这场失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失利,更是高层决策和指挥上的巨大漏洞,最终导致了燕云的失地无法收复,宋朝在面对金国的威胁时,未能展现出应有的决心和勇气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-配资门户首页-线上配资网址-最大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