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来源:衢州日报)
转自:衢州日报
毛丽福
最近有一个语言现象引发热议,即北京大学2025年录取通知书上的两句表述。原句是这样的:“***同学:我校决定录取你入***学院(系)******专业学习。请你准时于二0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……”
值得商榷有二:一是“我校决定录取你入***学院(系)******专业学习”句式杂糅;二是“请你准时于二0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”语序不当、用词不当。参加过高考复习的学生都知道,高考常见病句类型就有语序不当、搭配不当、成分残缺或赘余、结构混乱、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等。
第一点,句式杂糅属于结构混乱的一种,即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成分杂糅在一起从而造成语句结构的混乱”。例如:在2020年新高考Ⅰ卷中,“根据统计数据显示,2000年国内网上的阅读率仅为3.9%,2012年上升到41.7%,电子书的阅读人数更是达到了2.95亿。”此处,提示“根据统计数据显示”错,“根据……”与“……显示”句式杂糅,去掉其一,应改为“统计数据显示”或者“根据统计数据”。北大录取通知书里的“我校决定录取你入***学院(系)******专业学习”,“决定”“录取”“入”“学习”多个动词叠加,且“录取”后接“入专业学习”的用法模糊,可以改为“录取你为******专业学生”。
展开剩余70%第二点,语序不当包含定语位置不当、多层状语语序不当、定语状语混淆且位置不当、分句间位置不当、虚词位置不当、并列词语或短语语序不当、修饰语与中心语语序不当。北大录取通知书里的“请你准时于二0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”,“准时”作为状语修饰“到校报到”,属于“多层状语语序不当”。当然,还有“准时”通常对应具体时间点,不能状“八月十八日”这种以天为单位的时间。所以,可以改为“请你于二0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按时到校报到”。
令人惊讶的是,引发热议的第二句核心句式“请你准时于二0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”,经查证,在1995年的通知书上就已出现,沿用至今近三十年。从历史沿革来看,“准时于某日”的句式脱胎于文白转换时期,多见于需要明确时间要求的正式文本。譬如,1946年复旦大学《补考公告》,“凡未参加初试者,须准时于本月十五日上午九时至教务处登记”。
毫无疑问,作为一名热爱语文和写作的语文教师,在其教学和创作历程中都会体味过来自语言的焦虑和痛苦。鲁迅先生在《题辞》开篇中,曾经说过:“当我沉默着的时候,我觉得充实;我将开口,同时感到空虚。”它曾经被无数次地引用过,因为它确实道出了诸多写作者都曾有过的语言体验。鲁迅之后的汉语写作者,几乎没有在提笔著文之时心头再涌出这句偈语似的“题辞”。
寻找到一种“属于自己的语言”,这是所有的书写者都梦寐以求的事。“语言是存在之家”,是每个人的文化之根,需要练就“语言的自觉”,不能生搬硬套,错误百出。毕竟,现代汉语已从牙牙学语的幼年进入表达自如的成年,我们欢迎更有表现力的词汇、更多变的句子结构,但拒绝徒有其表的“累赘之句”,拒绝叠床架屋的“冗长之句”。
当2025年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带着两处刺眼的语法错误闯入公众视野时,我们不禁感慨:这原本充满庄重与荣耀的仪式,不自觉地沦为一场荒诞的语言事故。这份答卷,不仅是对百年学术传统的背叛,更是对整个时代语言尊严的公然挑衅。
必须指出的是,文化安全始于语言规范。语言从来不是单纯的工具,它是我们身份的象征。文化安全不仅是保存传统,更是保护每个人用属于自己的方式表达身份的权利。语言规范,作为文化最直观的表达,自然成为文化自信的第一线。
在此,我又想到了新文学作家鲁迅。要论语言上的自觉,在所有的新文学作家当中鲁迅当数第一人。周作人就说过,鲁迅对于语言有一种“洁癖”。时光过去不到一个世纪,许多曾经风行一时的文学都已经烟消云散了,鲁迅的文章却留了下来,而且肯定还会流传下去。
鲁迅的意义不仅在于他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,更在于他的创作对于现代汉语写作所具有的典范作用。就如前面所言的“语言洁癖”,其实文明素养就体现在“语言洁癖”,其底线就是语言的干净卫生———流畅、简洁、文雅等内涵。
因此,语言不仅是工具,更是思维和文化的载体。规范语言表达有助于保持汉语言的稳定性和传承性,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。
据悉,北大录取通知书被发现语病后,多所顶级高校都相继发现类似问题。诚然,如今许多高校将精力放在打造录取通知书的精美外壳上,可是必须明确的是,精美外壳里的文字才是各高校最重要的“魂魄”,更是世人心怀敬意的“精神灯塔”。
当然,面对这场“改句热潮”,多数有良知的网友并不是咬文嚼字,上纲上线,只是想表明一个道理:“语言自觉”与“文字规范”,是文明灯塔。善能藏拙虽情有可原,挟“病”(病句)自重则理无可恕。
发布于:北京市盛达优配-配资门户首页-线上配资网址-最大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